頭昏目眩≠貧血 不能只補鐵

2013042506:15
摘自聯合報 2013/04/11
說到貧血,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就是缺鐵。但貧血是顯現在外的結果,引起貧血的因素很多。面對貧血,需要先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,未必是缺鐵。
 
鐵若攝取不夠 小球性貧血
一般而言,常見貧血有3種,一是遺傳性貧血,如地中海型貧血、鐮刀型貧血、胚核鐵質沉著性貧血、溶血性貧血。二是紅血球流失性貧血,例如大出血。三是營養性貧血,通常與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、鐵、蛋白質及熱量不足等有關。
 
就營養性貧血而言,當缺乏
維生素B12、葉酸或兩者皆缺乏,會引起巨球性貧血、惡性貧血;鐵質缺乏,會引起小球性貧血。
 
葉酸在肝臟、酵母、綠色蔬菜、豆類、水果等食物中含量豐富,國人葉酸攝取主要以蔬菜、水果為主,每100公克(約八分滿飯碗)蔬菜,約含30至100微克的葉酸。
葉酸與細胞內遺傳物質合成及細胞分裂有關,缺乏時,紅血球無法正常分裂,形成不成熟且相對體型較大的紅血球,稱為巨球性貧血。
 
同樣的,由於腸黏膜細胞生命周期短,葉酸不足時會影響腸細胞生長,影響營養素吸收,造成惡性循環。除了酗酒會干擾葉酸儲存,發炎性腸道疾病、口服避孕藥的使用、懷孕及哺乳也會使葉酸需求量增加。
 

缺維生素B12 會抑制葉酸
當維生素B12缺乏時,會抑制葉酸功能,即使補充再多葉酸,仍會有巨球性貧血現象。這時如果再補充太多人工合成的葉酸,將造成維生素B12被耗盡,導致惡性貧血,之後進一步引起巨球性貧血。不過,如果葉酸由天然食物中攝取,因為吸收率的關係,將不會引起上述問題。
維生素B12主要來源為肝臟、肉類,不存在植物性食物,長期素食者需注意B12攝取。由於維生素B12吸收需要胃酸幫忙,老年人胃酸較易分泌不足、腸胃部分切除者也影響胃酸分泌,對維生素B12需求性提高。
 
含鐵的血紅素是紅血球主要成分,當鐵質不足時,如慢性失血、鐵質吸收不良,會有紅血球變小、變淺、血色素含量降低等現象發生。

 
鐵在肝、腎、肉、蛋黃、堅果、豆類、綠色蔬菜內含量較多(見表),動物性的鐵質吸收率比植物性佳。鐵質在酸性環境下吸收率較高,建議每餐可挑選富含維生素C食物,例如餐後可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。
 

鐵質吸收率 以動物性為佳
常有人說,補鐵可多吃葡萄乾、蘋果,還有牛肉,這些真能補鐵嗎?其實,葡萄乾、蘋果的鐵質含量與其他蔬果相差不大。文蛤、豬肝、鴨血、皇帝豆每百公克鐵含量都超過10毫克,紅豆也接近10毫克,牛後腿肉只有2.8毫克,但是肉類的鐵質吸收率比植物性的鐵質吸收率高,建議鐵質吸收,仍以動物性為佳。
 
鐵吸收率與體內鐵質儲存量有關,儲存量高時,會自行降低鐵吸收率。研究指出,攝取過多的鐵,反而可能造成體內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