儲存腦力靠3動 大腦不當機

2013022206:11
【聯合報╱記者黃文彥/專題報導】 2012.12.22 04:09 am

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是腦部神經退化疾病,腦瘤則是腦部出現腫瘤。
 
根據統計,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存活率長達10年,巴金森氏症因有藥物控制,新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亞縈甚至表示,不用擔心患者存活率問題。至於腦瘤,存活率依良、惡性與發現期別不同。
 
一般來說,與腦瘤相較,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幾乎不會出現頭痛症狀。腦瘤症狀視腫瘤在腦部位置而定,患者可能出現語言及行動障礙,如果腦瘤長在腦部掌管記憶的區域,也會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患者記憶力變差的情況。
 
吳亞縈表示,三種疾病在臨床症狀上有類似之處,目前神經科醫師以病理診斷,輔以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等檢查,診斷疾病。
 

腦瘤治療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,巴金森氏症治療可利用藥物協助大腦分泌多巴胺,緩和患者肌肉顫抖的情況。吳亞縈表示,巴金森氏症患者不像阿茲海默症會喪失認知功能,即使臥病在床,患者仍有完整的意識與記憶。不過,30%到40%的巴金森氏症患者,會同時合併失智,年紀愈大風險愈高。
 

阿茲海默症以認知功能衰退為主要病徵,目前能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藥物,主要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,乙醯膽鹼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患者中樞神經的乙醯膽鹼濃度不足,藥物可增加腦中乙醯膽鹼,改善症狀,解緩退化。
 

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表示,目前國際上已針對導致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堆積進行研究,但仍未找到有效反轉病程的方法。
 
除了雷根之外,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也是阿茲海默症患者。歐陽文貞表示,目前比較有效的方式是「儲存腦力」,他說,常動腦的人,神經細胞活躍,相對於不常用腦的人,可以減緩認知退化。
 
造成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不明,但透過不同的生活刺激,可減緩病程。嘉南療養院就引進園藝治療法,讓老人在拈花惹草的活動中,一起學習分享。歐陽文貞說,運動、互動及頭腦運動,目前被認為是有效儲存腦力的三種活動。